INFORMATION
1
INFORMATION
2
財富藝術
3
為什麼畫的價格可以賣的很高?4
路可藝術工作室 251 新北市淡水區自強路277號15樓
艺术品市场的黄金十年 2013年,苏富比、佳士得这两大全球拍卖巨鳄先后抢滩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而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也先后进军香港,内地拍卖行与世界拍卖龙头在国际市场一较高下。与此同时,大连万达集团以2816.5万美元买下毕加索的《两个小孩》、中国买家以2700万美元买下莫奈的《睡莲》、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成交,这些举措无疑将中国拍卖公司和收藏家的世界地位再次推入新的高点。 过去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又引发了哪些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又该何去何从?内地拍卖行和收藏者,又该如何站位?6月2日,“未名论道”2014中国艺术品收藏巅峰论坛在京举行,收藏家与拍卖大鳄展开对话,共同剖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之路。艺术品市场未来十年 未来十年是中国收藏家的黄金期,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受全球宏观经济影响较大。整个欧洲市场不景气,导致当代艺术和古代艺术的西方购买力下降。受此影响,我想在未来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仍处于调整期。今年3月份之后,也许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信号,可能会对中国经济有所松动或者反弹,但是只是暂时的,今年的春拍预测可能会好一些,但是也好不到哪儿。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因为中国的企业刚刚进入国际舞台,中国的拍卖企业还需要做大做强。佳士得、苏富比以及嘉德、保利等的竞争,还需要做得更大。拍卖业现在强于画廊业,而画廊业迟迟进不了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没有办法支持一级市场的发展。因此一级市场的建设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中国现在已经有很多的私人藏家开始购买国际艺术品,包括当代艺术和古代艺术。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应该具有国际视野,未来十年国际艺术品的收藏是黄金十年,欧美整个经济不景气导致国际艺术品的回流,甚至是国际艺术品的低价,正好是我们吃货的时候。而中国建立一个不仅只有中国,而且是世界的艺术收藏体系,有助于提高中国艺术品的国际地位。中国目前正在进入一个美术博物馆时代,大量民营博物馆包括机构、企业博物馆的兴起,使得我们越来越重视政策和体制来支持他们的发展,而艺术博物馆人才,特别是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高端艺术品市场的“黄金十年” 作为苏富比北京的掌门人,也是在国企拍卖公司一路走来的温桂华,对中国艺术品拍卖自有其不同的体会。她回忆道,国家最早批准了6家拍卖试点单位,北京4家,四川、上海各1家,而现在仅北京的拍卖公司就有400多家。“苏富比和佳士得都有几百年历史,而中国拍卖只有20多年历史,迅速发展到现在如火如荼的场面,在世界上也不可能复制。” 在温桂华看来,随着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逐渐成熟,拍卖行业也出现了几个明显变化:一是艺术品拍卖的细化,二是拍卖从纯粹的商业模式发展到现在的文化推广。此外,温桂华认为,另一大变化在于中国拍卖与国际拍卖之间的密切交流:“外资拍卖进入中国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最早永乐佳士得进来时,内地拍卖行非常排斥,现在,苏富比和佳士得进来反而水到渠成,大家自然而然地接纳这一国际拍卖平台,这是很大的变化。” 佳士得中国区总裁蔡金青表示,近年来,全球艺术品市场格局出现变化,亚洲市场对全球艺术品市场影响很大。2013年,佳士得全球交易额为71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高的业务额,其中亚洲交易额近10亿美元,主要是以香港为中心的春秋两季拍卖的收入,而在香港市场上,近70%是中国内地的客户。“亚洲现在以香港为中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在未来的5年、10年,中国重要城市在全球的艺术版图中会起到重要作用。”蔡金青说。 蔡金青以实例剖析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价值得以彰显的进程。2004年,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在拍卖场上第一次突破1亿美元,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英国伦敦以2700万美元创下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在当时,中国艺术品的价格相当于同级别西方艺术品价格的25%;2010年,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创下1.16亿美元的成交纪录,同年,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在伦敦以83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中国艺术品在全球价值的提升空间已远超过了西方顶级艺术品,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需求和藏家群体的扩大,中国的艺术作品在全球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蔡金青说。高速发展期的竞争与内耗 在北京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看来,过去20多年,中国拍卖一味强调规模的扩大,“每个公司都想做高大全,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被固化在规模上了,这种发展带来了市场的高壁垒、高边疆,也给拍卖行业带来了内耗。”在今天,一场拍卖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开销,大量学术工作、市场教育类工作也是拍卖公司在做。原本这些钱都应是拍卖公司的利润,却成了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激烈的竞争使得艺术品拍卖演变为高消耗、高损耗式的发展模式。“拍卖公司看着很红火,但并没挣什么钱,从经济发展模式来讲,显然是不合理的。”刘尚勇表示,中国拍卖业在过去20年是一窝蜂式的发展。目前,北京还有400多家拍卖公司,而真正展开业务的也不过10多家,那么,其他近400家都哪去了? 而温桂华则认为,在艺术品市场“黄金10年”发展后,市场面对的是国际化竞争。他列举了相关数据,说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机构性弱点。首先,从艺术品进出口比重来看,中国与艺术品市场大国之间的差距较大。2013年,美国从海外征集的作品占市场份额的34%,文物流出占35%;而中国的进口只占7%,而出口到海外的艺术品所占比重只有4%。 从品类来讲,中国艺术品拍卖中,中国书画所占比重非常大,至少占了70%,瓷器和杂项约为15%,油画和当代艺术约为10%,古籍、珠宝、邮品为5%。相比而言,在美国拍卖市场上,当代艺术占比38%,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占28%,珠宝占6%,亚洲艺术占6%,美国艺术占5%,古典艺术占3%,其他品类占14%。从艺术品购买人群来看,中国买家参与国际艺术品拍卖会较多,但在中国内地拍卖参与竞买的国际买家则很少。苏富比2013年的统计显示,伦敦苏富比现场竞投人数比例为:英国本土买家占21%,美国占19%,亚洲占7%,其他国家占4%;而苏富比香港的大型拍卖会中,中国内地拍卖竞投买家占68%,香港占12%,台湾占10%,海外买家所占比例为10%。 文化力量决定资源配置 过去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爆炸式成长,现在的问题是未来能否持续。刘尚勇表示,在未来10年中,拍卖市场的竞争格局及竞争方式会有很大变化,过去的粗放式经营和发展,会变成细分化、精准化的经营方式:“在未来竞争中,不再是以规模竞争为主要方式,而是品牌、文化力和服务的竞争。”未来10年中,各个拍卖公司的组织形式,以及行为模式会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艺术品拍卖成立初期的公司组织形式,也会有类似北京匡时拍卖现在实行的流程式管理。 而对于艺术品市场的资源配置,也会相应发生改变。艺术品市场在发展初期的10年,市场消耗的资源是委托给拍卖公司拍卖的民间文物艺术品,这一部分资源在前10年就被消耗掉了,所以1996年、1997年市场开始萎缩。但在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后,爆发了一轮“非典行情”,一直延续到2008年的“亿元行情”,这一轮的行情主要是以海外回流做支撑。 “海外回流这批资源一直支撑到现在,还在持续前行,但也有点吃力。”刘尚勇表示。很多早期藏家买的东西也差不多有10年、20年,重复进入市场的机会仍然存在:“如何调动这批资源重复进入市场,就是我们未来要做的艰巨工作,要借助博物馆、学院以及专家等各方面的力量,对市场中存量的文化艺术品进行重新解释、挖掘、梳理,并整合为市场资源,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延续下去。” 北京匡时副总经理谢晓东表示,现在的艺术品收藏过分强调高额投资回报,市场的潜在风险很大。“我们在探讨艺术品价值时,必须回到艺术收藏的核心问题,必须了解我们的文化、艺术史,以及基本的艺术范式,而不是将其简单地作为金融、投资工具去处理。”在王新生看来,学习艺术品背后的历史文化非常有必要:“每件艺术品都有它不寻常的历史和故事,只有在历史中才能把握它们真正的价值。” 潜在的危机 事有两面,面对辉煌来临的同时,我们还是需要冷静全面地去看待问题。 艺术市场没有永远的高涨。早在2011年,艺术界的各种讨论最多的是艺术品的金融化问题。从出现的艺术品交易文交所,到艺术品春拍拍出的天价艺术品,是否预示着个人收藏的时代将终结,企业投资将成为头号买家? 艺术品市场有一个发育过程,在根基不深厚的情况下,迅速拔高艺术品价位,势必存在潜伏危机。在这里,并不是说出现天价艺术品就不对,从中国嘉德在北京敲响第一锤到现在已经有20年了,很多人希冀的一个美好愿景,现在真的是到来了。不管是否存在虚假成分,中国艺术品市场确实已经走到了在世界范围内三足鼎立的时代,这是事实。去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居世界第一,但是,这个世界第一是不是由很扎实的市场和真实的数据所构成,我觉得还是需要考量的。 此外,中国艺术品市场还尚不成熟。内地买家在海外拍卖会上屡屡发生“拒不付款”的行为引起关注,艺术品拍卖诚信机制受到了挑战,您认为其动机何在?拍卖公司是否有必要提高保证金门槛以针对不良买家? 这个现象是当前各大拍卖行最头疼的事情。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可以这样讲,虽然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居世界第一,但这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正因为不是一个相对成熟且规范的市场,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类似于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既需要依赖于市场的发展,还要靠行业的自律来规范,包括国家法律的规范。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是要经过风风雨雨,需要有一个过程。 结语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推动海外市场艺术品回流,拍卖行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而作为投资方不应盲目跟随,更应理性看待艺术品的价值。 未来十年究竟是艺术品市场的黄金十年还是泡沫的十年,想必大家心里都有各自的定论。 2014-07-22藝術市場通訊参考:收藏·拍卖,中国文化报 http://www.lookerart.net/hot_441953.html 艺术品市场的黄金十年 2022-10-07 2023-10-07
路可藝術工作室 251 新北市淡水區自強路277號15樓 http://www.lookerart.net/hot_441953.html
路可藝術工作室 251 新北市淡水區自強路277號15樓 http://www.lookerart.net/hot_441953.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2-10-07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lookerart.net/hot_441953.html

為什麼畫的價格可以賣的很高?--翁昕

問:為什麼畫的價格可以賣的很高?許多人其實心裏特別不能理解,而且有些看不懂,有些還覺得不好看!怎麼會賣出多少多少億的天價呢?說是藝術,音樂也算吧~怎麼就沒有音樂賣這麼高的價錢呢?補充一下~就是想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能理解這些畫的價值~

答:一言以蔽之,一個人購買一件藝術品,無論如何逃脫不出這三個理由:

一,對藝術的誠摯熱愛;

二,看中作品投資的可能性;

三,看中其可用來炫耀等社交屬性。

儘管大部分人堅稱自己購買藝術品的動機是出自毫無功利目的的熱愛,但事實上人們很難說服自己購買一件“一定會貶值”的藝術品。再怎麼否定自己對藝術市場有興趣的收藏家,在聽到自己收藏的藝術家作品又創新高時,也還是會心中竊喜。因為如果對一件作品真正是無欲無求的熱愛,他大可不必斥鉅資購買,只要去博物館欣賞即可。美術作品以其實體價值獨立於戲劇、音樂等表演藝術之外,成為了一種特殊的標的物。

在這裏我就上述三點舉三個例子,來說明為何美術作品——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繪畫和雕塑,為何能夠達到如此“天價”。以及,在“天價”背後的原因。

第一個例子可能最能夠回應題主的困惑,我們仔細一點說。英國的赫德福德侯爵四世——理查·西摩·康威(1800-1870)這個人,我們往好了說,可以稱其為一個紳士——出身高貴,舉止端莊,淡泊名利,樂善好施。往壞了說,就是這人是個敗家子。此人一生盡享榮華富貴,但在自己作為地主的本職工作上並沒有什麼建樹,相反地,他對藝術品收藏的興趣堪稱全家之最。儘管惠靈頓公爵和羅伯特·皮爾爵士都認為他是潛在的托利党首相候選人,但是他卻在35歲的時候離開倫敦,旅居巴黎,在拉斐特大街買下了一棟宅邸,那之後不久,就開始了他輝煌的藝術品收藏生涯。他長期以來信任一位名叫薩繆爾·曼森的藝術經紀人,並給予他極高的自由度——只要是“賞心悅目”的,特別是“精美華貴”的,就統統收入囊中。至於錢,基本不是問題。例如他曾經在信中對曼森說:“親愛的先生……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幾張非常好看的穆利羅作品,然而,我並不認為這足夠阻止我再買一張更好的,特別是一張比我們現有的穆利羅更好得多的作品。雖然我希望你能在買到後用電報告知我一聲,但眼下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再磨蹭了,只要你覺得價錢合適,就立刻出手買下吧。”(1854627日於巴黎)

在這位侯爵的一生中,他構建了一個風格多樣、品質極高的私人收藏,其中他在法國洛可哥藝術上的收藏品質之高,幾乎可以堪比盧浮宮,在這之中又尤以弗拉格納爾的作品《秋千》為最。他為這些收藏在倫敦建了一個大別墅,並傳給了他的私生子理查·華萊士。在理查·華萊士死後,其遺孀將整個收藏捐給國家,條件為展館內的所有收藏品均不得以任何形式離開展館。

也就是說,這位爵爺傾其一生,斥鉅資買了一堆自己喜歡的玩意兒——而且恰恰他的審美趣味非常通俗——最後傳給了私生子。搞得家道中落。到頭來就兩個原因:第一,人家有錢,第二,人家願意。用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對於我們這些把錢掰開了使的人,是難以理解他人不計成本地買一些根本沒用的藝術品的。因為對他來說,錢不是問題。我們在看待一件價值一千萬的作品的時候,腦子裏想的是一套八百萬的別墅和兩百萬的跑車。但是這位元爵爺直接跳過這個步驟,就像路邊看到一個石子兒一樣,我瞧著好看,我也夠得著。我就給撿起來放兜裏吧。

第二個例子是中國當代的收藏家劉益謙先生。比起上面那位爵爺,劉益謙在中國收藏界可謂耳熟能詳了。關於劉益謙的發家故事,網上從來不缺。至於這個中有多少是為了他的美術館做宣傳所言,又有多少是內心所想,在此不做深究。只援引他的話來描述這樣一種買畫的心態:“收藏藝術品也是要考慮升值的,否則就不會有收藏。收藏不僅帶來文化的樂趣,還有投資的樂趣。這中間一個是藝術的價值,一個是藝術生值的價值。收藏具有理財的功能。”(吳亞男,《典藏·投資》第62期)

事實上,劉益謙的“但求最貴”收藏口號的確為他帶來了很大收益。他當初花幾百萬買陳逸飛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他瘋了,但是現在怎麼樣呢?陳逸飛越來越貴。劉益謙選擇從純資本運作的角度來看待藝術品市場,例如他舉例說他曾經在2000年左右上海派藝術家較為流行的時候購買了一批海派作品,但後來他均以低價出手。其理由是:“我們當時國務院成立了北京畫院和上海畫院,從第一任到第二任,現在特別明顯,上一任王軸北京畫院院長,他們倆價格現在差距也比較大。現在……北京畫院王明明,上海畫院史大偉,這個價格差距五倍到十倍。長時間變成一種邊緣文化。海派文化,民國時期很大名頭的畫家,吳祉生的畫我畫了40萬買的,2009年我把它處理掉賣了17萬。”(新浪收藏:劉益謙:投資藝術品關鍵是找好下家)

也就是說,對於第二類收藏人群,當我們認為一件作品是“天價”時,他仍然斥資購買的動機則是:這件作品還不夠天價,還能更高。既然中間有利潤,那一開始的成本雖然高昂,但是並不是虧本買賣。

第三種動機則是看中購買“天價”藝術品這一行為所帶來的社交價值和宣傳功能。美國收藏家諾頓·西蒙(1907-1993)非常善於通過購買藝術品來為自己創造話題價值。他非常享受於新聞廣播中充斥著:“諾頓·西蒙(這個傻子)剛剛(竟然)花了220萬美元(這麼多錢僅僅為了)買了張倫勃朗的畫!”的聲音——儘管這類新聞本身通常帶有戲謔和調侃有錢人的意味,但它帶來的曝光率是實打實的。

1980年,蘇富比拍賣行告知諾頓·西蒙,15世紀尼德蘭藝術家迪裏克·鮑茨的重要作品《基督復活》將於近期上拍。蘇富比拍賣行估計這件作品的價格大約會在40萬到50萬美元,但倫敦的國家美術館非常看重這件作品,願意為它斥資100萬美元收購。看到其中隱藏的話題價值的諾頓·西蒙一擲千金,以420萬美元的“天價”購得這件作品,在當年的全球藝術品單價排行榜名列第三。而除了價格之外,其購買過程也極盡表演之能事。他派遣自己的夫人偕同其藝術顧問大衛·布林前往倫敦競拍,而自己則聯繫蘇富比拍賣行的銷售專員蒂姆·盧埃林。據大衛·布林回憶說:“在去倫敦之前,西蒙交給我三個密封好的信封,上面寫著碩大的英文字母ABC,我問他這是幹什麼用的,他說我們來玩個空城計。他說,他會讓蒂姆在場內暗示我是否繼續競拍。如果西蒙準備繼續出價,正在和西蒙打電話的蒂姆就會把電話聽筒放到自己的左耳上,如果西蒙準備放棄,蒂姆就會把電話挪到右耳。至於我自己,則要在場內一邊競拍,一邊交易擺弄三個信封。當然,其實信封裏空空如也,什麼‘錦囊妙計’也沒有。

(這裏為大家做一個補充說明,在拍賣場上,原則上買家要將代表自己帳戶的號碼牌高高舉起,向拍賣師表明自己有意出價。但很多較有身份的收藏家覺得此舉過於高調跌份,因此更傾向於使用一些反常舉動向拍賣師傳遞資訊,例如推帽子,挑眉毛或者玩弄手杖。而當收藏家本人不願前往現場時,有時會給自己的代理人一個信封,裏面寫著自己能接受的最高價位,供代理人在競拍時打開。)

於是,在我們實際競買時,我就輪流交替展示三個信封,儘管拍賣師知道這是繼續出價的暗示,但關於三個字母各自暗示什麼意思,則是雲山霧罩,一點頭緒也沒有。當人們看到我拆開信封,又推動作品的價格扶搖直上時,大家均被吊足了胃口,非常好奇信封裏到底有什麼。最後,拍賣師一錘定音:‘恭喜諾頓·西蒙美術館成功購得此作!’西蒙就此徹底賺足了眼球。哪怕最後他沒能買到這件作品,那三個信封也足以霸佔第二天藝術報紙的頭條了。”(莎拉·坎貝爾,《Art News》,2010610日)

諾頓·西蒙美術館現為美國最著名的美術館之一。

總而言之,當我們認為一件作品“天價”時,往往是因為我們將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到收藏家身上,認為作品本身“不值”這個數額的錢,或者是沒有計算它在作品的審美之外的附加價值。如果我們置身其中,全面考慮的話,其“天價”往往便並非如此“天價”,而大多是有原因的。至於題主所問關於為何音樂就沒有那麼貴,其實是因為我們買音樂的時候通常只是購買音樂的私人播放權。如果要想徹底擁有一件音樂作品,其價格也頗為不菲,美術和音樂作品收藏的比較並非本文重點,在此就不做展開了。

2014-03-18掌上藝術媒體 老深鎮油畫藝術

 收藏家諾頓·西蒙和他斥資220萬美元購得的倫勃朗作品《一個男孩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