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1
INFORMATION
2
財富藝術
3
【金融】我國首家文化銀行成立 版權等資產可抵押貸款4
路可藝術工作室 251 新北市淡水區自強路277號15樓
艺术品市场的黄金十年 2013年,苏富比、佳士得这两大全球拍卖巨鳄先后抢滩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而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也先后进军香港,内地拍卖行与世界拍卖龙头在国际市场一较高下。与此同时,大连万达集团以2816.5万美元买下毕加索的《两个小孩》、中国买家以2700万美元买下莫奈的《睡莲》、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成交,这些举措无疑将中国拍卖公司和收藏家的世界地位再次推入新的高点。 过去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又引发了哪些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又该何去何从?内地拍卖行和收藏者,又该如何站位?6月2日,“未名论道”2014中国艺术品收藏巅峰论坛在京举行,收藏家与拍卖大鳄展开对话,共同剖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之路。艺术品市场未来十年 未来十年是中国收藏家的黄金期,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受全球宏观经济影响较大。整个欧洲市场不景气,导致当代艺术和古代艺术的西方购买力下降。受此影响,我想在未来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仍处于调整期。今年3月份之后,也许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信号,可能会对中国经济有所松动或者反弹,但是只是暂时的,今年的春拍预测可能会好一些,但是也好不到哪儿。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因为中国的企业刚刚进入国际舞台,中国的拍卖企业还需要做大做强。佳士得、苏富比以及嘉德、保利等的竞争,还需要做得更大。拍卖业现在强于画廊业,而画廊业迟迟进不了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没有办法支持一级市场的发展。因此一级市场的建设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中国现在已经有很多的私人藏家开始购买国际艺术品,包括当代艺术和古代艺术。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应该具有国际视野,未来十年国际艺术品的收藏是黄金十年,欧美整个经济不景气导致国际艺术品的回流,甚至是国际艺术品的低价,正好是我们吃货的时候。而中国建立一个不仅只有中国,而且是世界的艺术收藏体系,有助于提高中国艺术品的国际地位。中国目前正在进入一个美术博物馆时代,大量民营博物馆包括机构、企业博物馆的兴起,使得我们越来越重视政策和体制来支持他们的发展,而艺术博物馆人才,特别是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高端艺术品市场的“黄金十年” 作为苏富比北京的掌门人,也是在国企拍卖公司一路走来的温桂华,对中国艺术品拍卖自有其不同的体会。她回忆道,国家最早批准了6家拍卖试点单位,北京4家,四川、上海各1家,而现在仅北京的拍卖公司就有400多家。“苏富比和佳士得都有几百年历史,而中国拍卖只有20多年历史,迅速发展到现在如火如荼的场面,在世界上也不可能复制。” 在温桂华看来,随着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逐渐成熟,拍卖行业也出现了几个明显变化:一是艺术品拍卖的细化,二是拍卖从纯粹的商业模式发展到现在的文化推广。此外,温桂华认为,另一大变化在于中国拍卖与国际拍卖之间的密切交流:“外资拍卖进入中国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最早永乐佳士得进来时,内地拍卖行非常排斥,现在,苏富比和佳士得进来反而水到渠成,大家自然而然地接纳这一国际拍卖平台,这是很大的变化。” 佳士得中国区总裁蔡金青表示,近年来,全球艺术品市场格局出现变化,亚洲市场对全球艺术品市场影响很大。2013年,佳士得全球交易额为71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高的业务额,其中亚洲交易额近10亿美元,主要是以香港为中心的春秋两季拍卖的收入,而在香港市场上,近70%是中国内地的客户。“亚洲现在以香港为中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在未来的5年、10年,中国重要城市在全球的艺术版图中会起到重要作用。”蔡金青说。 蔡金青以实例剖析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价值得以彰显的进程。2004年,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在拍卖场上第一次突破1亿美元,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英国伦敦以2700万美元创下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在当时,中国艺术品的价格相当于同级别西方艺术品价格的25%;2010年,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创下1.16亿美元的成交纪录,同年,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在伦敦以83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中国艺术品在全球价值的提升空间已远超过了西方顶级艺术品,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需求和藏家群体的扩大,中国的艺术作品在全球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蔡金青说。高速发展期的竞争与内耗 在北京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看来,过去20多年,中国拍卖一味强调规模的扩大,“每个公司都想做高大全,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被固化在规模上了,这种发展带来了市场的高壁垒、高边疆,也给拍卖行业带来了内耗。”在今天,一场拍卖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开销,大量学术工作、市场教育类工作也是拍卖公司在做。原本这些钱都应是拍卖公司的利润,却成了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激烈的竞争使得艺术品拍卖演变为高消耗、高损耗式的发展模式。“拍卖公司看着很红火,但并没挣什么钱,从经济发展模式来讲,显然是不合理的。”刘尚勇表示,中国拍卖业在过去20年是一窝蜂式的发展。目前,北京还有400多家拍卖公司,而真正展开业务的也不过10多家,那么,其他近400家都哪去了? 而温桂华则认为,在艺术品市场“黄金10年”发展后,市场面对的是国际化竞争。他列举了相关数据,说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机构性弱点。首先,从艺术品进出口比重来看,中国与艺术品市场大国之间的差距较大。2013年,美国从海外征集的作品占市场份额的34%,文物流出占35%;而中国的进口只占7%,而出口到海外的艺术品所占比重只有4%。 从品类来讲,中国艺术品拍卖中,中国书画所占比重非常大,至少占了70%,瓷器和杂项约为15%,油画和当代艺术约为10%,古籍、珠宝、邮品为5%。相比而言,在美国拍卖市场上,当代艺术占比38%,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占28%,珠宝占6%,亚洲艺术占6%,美国艺术占5%,古典艺术占3%,其他品类占14%。从艺术品购买人群来看,中国买家参与国际艺术品拍卖会较多,但在中国内地拍卖参与竞买的国际买家则很少。苏富比2013年的统计显示,伦敦苏富比现场竞投人数比例为:英国本土买家占21%,美国占19%,亚洲占7%,其他国家占4%;而苏富比香港的大型拍卖会中,中国内地拍卖竞投买家占68%,香港占12%,台湾占10%,海外买家所占比例为10%。 文化力量决定资源配置 过去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爆炸式成长,现在的问题是未来能否持续。刘尚勇表示,在未来10年中,拍卖市场的竞争格局及竞争方式会有很大变化,过去的粗放式经营和发展,会变成细分化、精准化的经营方式:“在未来竞争中,不再是以规模竞争为主要方式,而是品牌、文化力和服务的竞争。”未来10年中,各个拍卖公司的组织形式,以及行为模式会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艺术品拍卖成立初期的公司组织形式,也会有类似北京匡时拍卖现在实行的流程式管理。 而对于艺术品市场的资源配置,也会相应发生改变。艺术品市场在发展初期的10年,市场消耗的资源是委托给拍卖公司拍卖的民间文物艺术品,这一部分资源在前10年就被消耗掉了,所以1996年、1997年市场开始萎缩。但在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后,爆发了一轮“非典行情”,一直延续到2008年的“亿元行情”,这一轮的行情主要是以海外回流做支撑。 “海外回流这批资源一直支撑到现在,还在持续前行,但也有点吃力。”刘尚勇表示。很多早期藏家买的东西也差不多有10年、20年,重复进入市场的机会仍然存在:“如何调动这批资源重复进入市场,就是我们未来要做的艰巨工作,要借助博物馆、学院以及专家等各方面的力量,对市场中存量的文化艺术品进行重新解释、挖掘、梳理,并整合为市场资源,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延续下去。” 北京匡时副总经理谢晓东表示,现在的艺术品收藏过分强调高额投资回报,市场的潜在风险很大。“我们在探讨艺术品价值时,必须回到艺术收藏的核心问题,必须了解我们的文化、艺术史,以及基本的艺术范式,而不是将其简单地作为金融、投资工具去处理。”在王新生看来,学习艺术品背后的历史文化非常有必要:“每件艺术品都有它不寻常的历史和故事,只有在历史中才能把握它们真正的价值。” 潜在的危机 事有两面,面对辉煌来临的同时,我们还是需要冷静全面地去看待问题。 艺术市场没有永远的高涨。早在2011年,艺术界的各种讨论最多的是艺术品的金融化问题。从出现的艺术品交易文交所,到艺术品春拍拍出的天价艺术品,是否预示着个人收藏的时代将终结,企业投资将成为头号买家? 艺术品市场有一个发育过程,在根基不深厚的情况下,迅速拔高艺术品价位,势必存在潜伏危机。在这里,并不是说出现天价艺术品就不对,从中国嘉德在北京敲响第一锤到现在已经有20年了,很多人希冀的一个美好愿景,现在真的是到来了。不管是否存在虚假成分,中国艺术品市场确实已经走到了在世界范围内三足鼎立的时代,这是事实。去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居世界第一,但是,这个世界第一是不是由很扎实的市场和真实的数据所构成,我觉得还是需要考量的。 此外,中国艺术品市场还尚不成熟。内地买家在海外拍卖会上屡屡发生“拒不付款”的行为引起关注,艺术品拍卖诚信机制受到了挑战,您认为其动机何在?拍卖公司是否有必要提高保证金门槛以针对不良买家? 这个现象是当前各大拍卖行最头疼的事情。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可以这样讲,虽然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居世界第一,但这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正因为不是一个相对成熟且规范的市场,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类似于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既需要依赖于市场的发展,还要靠行业的自律来规范,包括国家法律的规范。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是要经过风风雨雨,需要有一个过程。 结语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推动海外市场艺术品回流,拍卖行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而作为投资方不应盲目跟随,更应理性看待艺术品的价值。 未来十年究竟是艺术品市场的黄金十年还是泡沫的十年,想必大家心里都有各自的定论。 2014-07-22藝術市場通訊参考:收藏·拍卖,中国文化报 http://www.lookerart.net/hot_441953.html 艺术品市场的黄金十年 2022-10-07 2023-10-07
路可藝術工作室 251 新北市淡水區自強路277號15樓 http://www.lookerart.net/hot_441953.html
路可藝術工作室 251 新北市淡水區自強路277號15樓 http://www.lookerart.net/hot_441953.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2-10-07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lookerart.net/hot_441953.html

【金融】我國首家文化銀行成立 版權等資產可抵押貸款

    近日,江蘇無錫農村商業銀行太湖文化支行成立,針對文化產業“投入大、週期長、輕資產”的特點,將專門推出影視傳媒貸、創意設計貸、廣告出版貸等金融新產品,這也是我國成立的首家文化銀行。

  無錫農商行太湖文化支行的成立,是深化金融和文化合作的一次探索。該行負責人介紹,他們將針對文化產業特點,專門推出影視傳媒貸、創意設計貸、文化旅遊貸、廣告出版貸和動漫網遊貸等5個金融新產品。太湖文化支行通過實行單獨物件、單獨授權、單獨標準、單獨核算、單獨考核,建立起一整套契合文化型中小企業的服務模式。不過,該負責人也認為,“銀行缺乏專門的文化產業方面的人才,因此,文化銀行目前仍處在摸索階段,將根據發展情況出臺新的政策。”

  據介紹,為規避資金風險,影視購片合同形成的應收賬款、地方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和規劃、一定期間的景區收費權、簽訂的廣告合同以及版權、著作權、知識產權、軟體登記證書等,均可以視具體情況到太湖文化支行進行質押擔保。在試水“輕資產”質押的同時,他們還為文化企業貸款開設了“綠色通道”,進一步深化文化與金融的合作。

  文化企業輕資產、高風險的特點,讓絕大多數金融機構望而卻步。據介紹,文化企業與科技小微企業相似,但相對於科技企業的專利質押,文化企業的版權質押仍處於探索階段。而且中國目前並沒有建立完善的文化資產評估體系。

  “出於資金安全考慮,無形資產‘變現’困難重重,這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打通“授信”與“放款”的最後一公里,急需建立完善的文化資產價值評估體系,這是文化與金融走向深度合作的破題之筆。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4-04-15 國際中美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