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 INFORMATION > 藝術家介紹 > 石忘塵 2018-05-05

石忘塵【無形而上】用冥想探尋一種存在
1949年生於台灣
學歷:長榮大學美研所碩士
曾任:高雄市水墨藝術學會理事長、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展覽評委
個展:
1999年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水墨、高雄市立美術館《空相-心靈》水墨
2005年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水墨
2009年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牛字書法》
2014年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荒境-月世界》水墨
2015年 台北郭木生基金會《荒境-月世界》水墨、澎湖科大《海洋文字書法展》書法
聯展:
2003年 高雄市立美術館「心墨無法」
2006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水墨變調」
2016年 高雄市立美術館「沉默風景」、高雄港都藝博會參展
2017年 高苑科大「墨色」、高雄市立美術館「水墨曼陀羅」
典藏:
1996年「春晨」
1999年「染」、「滄桑」、「窗」作品高雄市立美術館
2008「岩」作品台灣國家美術館
著作:
1999年《石忘塵心靈意象》
2009年《石忘塵畫法—犇》
2012年《月世界探索—水墨表現研究》
2014年《石忘塵水墨—荒境‧月世界》
石忘塵自幼即喜好繪畫寫字,由於家庭環境的因素,使其更能與自然同一,並達到師法自然的境界。由於年幼卻充份展現其美術天份與興趣,當時的學校老師即鼓勵忘塵先生參加有關繪畫、書法、水彩等美術比賽,使其對藝術的追求自童年便奠立了穩固的基礎。1973年北上,爾後幾年,更使忘塵先生對繪畫有進一步的認識,並時隨范伯洪、張俊傑先生學國畫,張道林先生學素描,也藉著北部藝術風氣與硬體,使其於不同風貌的畫展中增長見聞。1988年開始研究老莊並且接觸佛學,受教于白雲禪師。這段期間並時而北上接受李奇茂先生指導,並隨陳福蔭先生學習各體書法,並同陳來發、李明啟、謝逸娥、鐘俊光、林水生、吳永樂共七人合組畫會,一同分享藝術之豐富內涵。石老師對佛學的認知,使其忘卻一切是非成敗。石老師深信,每個人的潛在意識中皆存在著藝術種子,不論時間的長短,那藝術種子終將在努力汗水中發芽成長而茁壯。
現職為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兼任講師。石老師將於3/17每週四在睿和堂開設茶畫會(第一堂課免費體驗),使大家更進一步地瞭解藝術與生活之連結,繪畫形式原本「法無定法」,應隨著不同內容而創新出自我風格的獨特性,藉由課程提升學員藝術鑑賞能力,現場實作,體會藝術家創作之心境。
近作的主體內涵在追尋「心靈環保」:由於人生歷練的累積沉澱及對禪學更深透的參悟,石忘塵在關懷外在環境之餘,更尋求心靈的建構,期望因內在的澄澈豁達而成就外在的圓融祥和。因此,「心靈環保」是其近作的主體內涵,由此而探索歲月輪轉、生命榮枯及宇宙自然的生滅輪迴等議題。在表現形式上,石忘塵也不時探尋實驗,以覓求更適切的表現方式。因禪修而體認出化繁就簡之後的寬闊自在,便逐漸選擇點、線、面等幾何圖式、單純的色彩搭配及簡潔的構圖方式,以為其描繪心靈感知的闡述語彙和傳達形而上思維的象徵符號。
初看石忘塵的抽象水墨作品,容易令人聯想起抽象表現主義、硬邊或色域繪畫等西方的抽象繪畫表現。然而相較於西方強調繪畫的動作與情感,或追求形式的客觀理性構成,石忘塵以塗繪、拓印、揉紙壓印、毛巾滾筒曳壓畫等技法,所建構的抽象水墨世界,尋求的則是蘊涵其對東西哲思的體認與參悟。這些作品中雖有讚頌、有批評; 有溫馨、有感歎,然而整體呈現的氛圍卻是契合禪修所得的澄淨與內斂。在其作品<無形而上>之中,簡約的幾何分割和色彩配置代表個人與外在環境間的複雜關係: 藍色象徴水、土色代表大地; 綠色是生、紅色是滅; 黑色是孤離周遭後的黯淡,白色則是超黑暗所得的明淨。此種看似單純實是複雜的表現,不時在石忘塵的抽象水墨世界中演繹著。抑或外在的物相內在的心象對作者而言已無所分野,故形制與色彩任其運用,而無限的禪意哲思則隱含於其間沉澱或昇華。無,是起也是終,形,是虛也是實,上,是放也是收。創作經歷近甲子的石忘塵,從具象寫實到抽象寫意,從軟筆流暢至硬筆剛直,以西方多元元素,在東方世界裡來回穿梭,畫面大膽運用媒材自身適性,釋放具實驗性的對立衝突,恰恰體現石忘塵在心悟的一切迷惑。 解心中黑結則明,否則沉淪,釋放明之力量,去除罣礙,不為所執,收放自如。